科技
考古者王芬:拾起古代文明的拼图
发布日期: 2021-12-21 15:14  浏览:140
原标题:考古王芬:拾起古代文明的拼图

   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受访者供图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第二看台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山东大学考古与博物馆系副教授王芬用手铲、鹤嘴锄、锄头刮了200多天,最终展现了章丘焦家遗址的真面目。不久前,这一发现在800多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,并以高票入选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。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不愿多谈自己,在现场是沉默的导师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先确定一般区域,再划分区块,最后深入挖掘...…从上到下,打开浅灰色耕地层和现代扰层,挖掘出黄褐色汉代层A和棕黄色汉代层B,最终到达黄土大汶口层。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普通人不明白不同颜色的土壤意味着什么。但在王芬看来,这些习惯性的步骤包含了成千上万的步骤。这些不同颜色的土壤记录了时代的信息。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考古学家通常将挖掘区划分为几个正方格,以方格为单位,分工挖掘,这些正方格被称为探方。深挖下去,每个探方都藏着宝――或陶器碎片,或动物骨骼。每一件文物的背后,都记录着某一时期人类的行为,生动地向现代人讲述过去的故事。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挖掘宝藏的结果令人满意,但这个过程有点曲折。现在回忆起挖掘的过程,王芬的学生边荣伟仍然很害怕。那是一个仲夏之夜,大多数团队成员都已经下班了。晚上,边荣伟只剩下几千平方米的遗址了。他一只手拿着手电筒,一只手轻轻地清除了白骨上的土壤,把白骨一个接一个地放进袋子里。当时,我很害怕。在用手推车推回去的路上,天已经全黑了,两边都是树,风吹着。想到袋子里的白骨头,我有点害怕。边荣伟说。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这是考古学家的日常生活,但很少有人说王芬不想谈论他的痛苦和疲劳,也不想谈论自己。在学生们看来,王芬发现了现场,大多数时候都很沉默。她带着学生们仔细寻找现场的线索,思想穿梭于时间和空间之间,在五千年前的世界里漫步——―通过一件器物,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构建一个场景,呈现其内在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关系..…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挖掘只是第一步,第二步是拍摄和绘制遗址中的每一件文物,提取的骨骼也需要识别,以确定性别、年龄、社会地位和其他信息。墓葬群中的大型墓葬M152,根据葬具和陪葬品,可以确定墓主应该代表当时社会群体的上层。在采访中保持沉默的王芬在谈到专业时打开了谈话。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考古学不是挖出来就完成的。王芬说,仅采样工作就是一个涉及环境、植物、动物等领域的系统工程。后期的模拟实验和同位素测量也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。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考古学并不惊险,对遗址的解读才是难点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古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和物质生活?他们的人际关系怎么样?部落关系怎么样?王芬经常这样问学生,经常在去现场之前问自己。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现场挖掘是她寻找答案的过程。只要你去现场,王芬有三件事是不可分割的:铲子、鹤嘴锄和锄头。铲子用于刮刀和鹤嘴锄刮平地面,锄头可以快速去除土壤。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通常每次挖掘都要经历很长时间,这无疑是对考古学家耐力的考验。如果你遇到一个大遗址,花几十年也就不足为奇了。王芬说:以著名的泰安大汶口遗址而言,1959年首次发掘,1974年和1978年在汶河北岸两次发掘。时间跨度近20年,三次加在一起只清理了几千平米,只是82万平米遗址总面积的冰山一角。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在武侠小说中,墓葬中机关重重,险象环生。墓最深处的棺材里,有万二黄金和武功秘籍……电视剧和小说是骗人的。即使有棺材,五千年后也会变成土。王芬说:考古学本身并没有那么惊险。可能的危险大多来自自然环境,如滑坡、泥石流等。考古学的真正困难在于对遗址本身的解读。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,一件器物也可以恢复古人的精神世界。挖掘现场的每一件器物都是古代文明的拼图。在王芬看来,深入研究考古是构建社会运行规则,这就是考古的意义所在。(王延斌 通 讯 员 冯 刚 车慧卿)

推荐资讯
拨打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