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冬季,许多人会运行空调加热模式进行加热。在相对寒冷的地区,冬季平均气温低于零,空调运行过程中室外机组热交换器会结霜,随着运行条件的恶化,如果不结霜,霜越厚,不仅加热效果差,还会损坏风扇叶片,损坏压缩机,因此风冷热泵空调需要除霜运行。今天,小将介绍空调结霜机理和常用的除霜方法。
1、空调运行结霜机理
首选,空调室外机换热器上必须有水才能结霜。然后就涉及到冷凝了。当换热器翅片表面温度低于当时空气对应的露点温度时,空气中的水会在翅片上形成冷凝,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。
在寒冷地区,当空调运行加热时,室外换热器的翅片温度相对较低,通常为0℃下面,凝结水会凝结成小冰晶,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,换热器会结霜。
在一般空调运行条件下,干球、湿球的温度为2℃/1℃或干、湿球温度为0℃附近,结霜最严重。由于此时空气湿度大,含水量大,露点温度刚好为0℃下表(见下表:干球、湿球温度为2℃/1℃露点温度为-0.26℃),如果产生冷凝,则换热器表面温度为0℃此时干球温度与露点温度之差仅为2.26℃,常见的热泵空调很容易满足这个条件,所以很容易形成霜冻。在空调试验条件下,室外干湿球温度为2℃/1℃作为低温加热试验工况。
空调制热常见工况空气参数对照表
从结霜机制来看,温度越低越容易结霜,因为温度越低,露点温度越低。从上表可以看出,干球温度与露点温度的差异越来越大。有时空调运行时,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会高于当时空气的露点温度,所以不会凝结。如果没有凝结水,结霜就不能说了。因此,在低温条件下,如-15℃下面,结霜不严重,有时甚至不结霜。
2、霜层的危害
冬季空调外霜会导致加热效果差,也会影响空调机的使用寿命,严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空调损坏,具体危害原理如下:
1.霜层导热系数低,覆盖在换热器表面。当霜层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,相当于在换热器表面增加保温层,换热效果迅速恶化。
2、大多数空调换热器通过空气流量换热,霜的存在堵塞,增加空气流量阻力,严重降低通风量,降低换热能力,进一步加速霜的产生。
3、霜的积累越来越厚,可能会碰撞到风扇,损坏风扇。霜太多,可能导致频繁霜不干净,加热效果差,能耗增加,加剧热泵的运行。
3、常见的除霜方法
1、逆向制冷除霜
逆向制冷除霜是空调最常见的方式之一,系统结构和控制方法相对简单,制冷系统增加四通阀,当控制系统检测满足除霜条件时,四通阀切换,从加热状态切换到制冷状态,室外热交换器散热,用热空气进行除霜。
除霜过程:
控制系统检测符合霜条件 - 压缩机降频或停机-室内外风扇停止运行-四通阀电磁阀动作,切换为制冷状态-压缩机运行,高温制冷剂进入室外换热器-化霜开始-符合霜冻结束条件-压缩机降频或停机-四通阀电磁阀动作,切换为加热状态-压缩机重新启动,室内外风机启动-化霜结束。
2、电热霜
电加热霜是在换热器中安装电加热器件,连接控制系统,简单易实现,但从能耗角度看,不经济,通常作为逆向制冷霜的补充。但在一些没有逆向除霜功能的设备中,电加热霜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。
除霜过程:
系统检测符合化霜条件―压缩机停机―室内外风机停机―电加热通电―符合霜冻结束条件―电加热断电―压缩机在室内外启动―除霜结束。
3、蓄热霜
蓄热霜是在制冷系统上增加蓄热模块,利用机器运行产生的余热,通过蓄热模块收集这部分余热,然后在需要霜冻时利用这部分热量。一般来说,蓄热模块适合压缩机外壳,吸收压缩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。
从能耗角度看,蓄热霜能耗低,经济性好,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霜冻方法之一。但制冷系统复杂,控制技术难度大,成本高,通常可以在高端设备上看到。
4
上述逆向制冷霜,室内机不仅不加热,而且需要吸收室内热量,用户体验效果相对较差。热旁路可以补充逆向制冷霜的不足,同时不吸收室内热量,甚至提供热量。
热气旁通除霜方法不需要改变空调设备的加热循环,只需在制冷系统中增加旁通阀,连接压缩机出口和冷凝器出口,如下图所示:
化霜过程:
控制系统检测符合化霜条件―室外风机停止―打开旁通阀进行除霜―符合霜冻结束条件―关闭旁通阀,打开室外风机―除霜结束。
优点:
工艺无需停止压缩机,无需切换四通阀,对室内温度影响小,舒适性好。
缺点:
热空气旁通霜的热源不从室内机吸收,仅靠压缩机的输入功率,除霜热量小。因此,除霜时间长,适用于霜层较少的场合。其次,热空气将冷凝器除霜冷凝成液体后,不蒸发直接进入压缩机。虽然有气液分离器,但也可能出现压缩机液击问题,影响压缩机的可靠性。因此,有必要合理控制除霜时间或加热气化,确保压缩机吸入为气态制冷剂。如何准确判断不同工况下的霜厚,如何保证压缩机吸入的制冷剂状态,已成为该方法应用的技术瓶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