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文
老建筑的乾坤大挪移上海被平移过的老建筑是他们!
发布日期: 2023-04-10 11:20  浏览:29


作者:建筑名苑


保护历史遗迹


等于收藏了上海曾经的珍贵岁月。


在城市发展变化中,


不少老建筑,


依靠 “平移” 这个大招,


保留下来,


并且焕发了新生。


今天,我们就来看看


上海那些 移动过的建筑 吧!



0 7


2010-民立中学校舍楼


第一个爬坡升高的历史建筑


原址:向西南方向平移57.6米



民立中学校舍楼原本不属于民立中学,


而是上海滩著名颜料巨贾邱信山、


邱渭卿兄弟的超级豪宅,而且是两栋!


如今仅剩的一栋,还位移了50多米。



洋房室内实景


1920-1930年间,发家后的邱氏兄弟,


本着“友爱弥笃,有分有合”的理念,


出资建造了有着同一式样, 四周临空独立、


但园内相通对称的 “双子花园洋房”。



民立中学校舍楼老照片


这是两幢中西合璧的花园洋房:


清水红砖墙,人字形屋面,红色平瓦铺盖。


正面为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,


巴洛克式山墙、欧式外廊;


北立面则有江南水乡建筑的特色,


被建筑界的行家们成为艺术品。



西侧的洋房因在抗日战争期间


出卖给汉奸顾焕章,


抗战胜利后收归公有,


在做了一阵子“新生活”俱乐部后被拆除。


东侧的建筑在1940被民立中学买下,


成为现在大家熟知的 民立中学4号楼。



2010年2月,因地铁13号线以及大中里


(今兴业太古汇)项目的规划建造,


这栋近百年历史,面积达1780㎡的大宅


整体东南方向整体平移了57.6米,


同时还升高了0.4米。


这也是魔都第一例


采用爬坡升高的建筑物平移。



南立面修复效果图



室内修复效果图


平移后的大宅由


兴业太古汇项目方修缮维护,


修缮后被重新命名为“查公馆”,


日后将经营米其林餐厅以及高定品牌。


0 8


2010年-大洋房


史上最脆弱的大楼平移


平移距离:39.1米



浦东东方路11号有个叫大洋房


的假四层 (三层+阁楼)老建筑,


正经名字叫“上海市江海北关验货场办公楼”。


1906年,因为通商货物多,


为了对检验工作进行管理而建成的,


如今大洋房已经111岁高龄。



2010年,为了配合博配套工程、


浦东滨江大道的建设, 已经104岁高龄


的上海浦东大洋房开始了“平移”历程。


相比较之前那些老建筑的平移,


年逾古稀的大洋房的搬家过程格外不易。



因大洋房二三楼内部几乎没有支撑墙


(内部是木隔假墙,不是砖墙),


而一楼的房间纵向墙体又不在


一条直线上 ,结构出乎意料的脆弱。


为加固而交错架设的钢桁架


让大楼看上去犹如一座盘丝洞。


五花大绑后的建筑推进力仍然很难平衡。



大洋房的平移也分为两个阶段,


第一阶段向南平移36.1 米,


第二阶段再向东平移3 米, 并整体顶升0.9米。


虽然这时候的建筑平移技术已经十分成熟,


但大洋房当时平均每天只能移动4米左右。


0 9


2014年-梅林正广和大楼


上海最大的老建筑平移工程


平移距离:38米



1935年,原英商正广和集资建造了正广和大楼 。


这栋6层,总面积达到7000㎡的庞然大物,


据说当时总共花费了 1.5万两白银,


主要作为公司的汽水仓库使用


(1996年被改造为梅林正广和集团办公大楼)。



最初建筑位于当时的英租界内(福州路上),


这是一栋清水红砖墙的框架式结构建筑,


各立面纵横线条构韵味浓重,


在那个年代十分罕见。



1999年被列为


“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”的同时,


还被登记为 “不可移动文物”。



2010年左右,


大楼所处的地块面临整体开发,


而正广和大楼正处在地块中央位置,


一度成为地块开发的一大难题。


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讨论,


最终还是决定将将老建筑


保护性平移至济宁路路口。



2014年11月, 魔都有史以来


平移体量最大的一栋建筑,


启用了了近30台200吨的平移千斤顶,


最终顺利平移了38米。


据说平移这栋面积7000㎡的老建筑,


费用甚至超过了重建一栋全新建筑。


10


2014年-启秀实验中学东楼房


路线最复杂的建筑物平移


平移距离:49米,旋转93.73度



百年老校启秀实验中学内,


与张学良故居同期建设, 因此这两栋洋房


也被称为张学良楼的姊妹楼。


两栋洋房与孙中山故居也仅有一墙之隔。


因此双双被列为衡山路—复兴路


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的保留历史建筑。



另一栋双子楼


虽然从未涉及市政改建与商业开发,


但东楼洋房与扩建后的


启秀实验中学教学楼距离太近,


给学生们带来了安全隐患:


两栋楼最近相隔仅0.9米,


几乎能推窗握手, 一旦发生火灾,


消防车都开不进去。



最右侧楼原本在中间大树左边


2007年中学第一次提出东楼洋房的平移申请,


但因洋房距孙中山故居太近而搁浅。


此后校方请来了多位文物专家,


论证东楼平移方案的可行性。


这一等,就是7年——2014年9月,


老楼的平移申请终获通过。



不能影响孙中山故居,


还要避开地铁10号线,


老楼的平移路线颇为复杂,


最后 历时3个半月,


工程最终于12月19日完工。


11


2016年-沈宅


上海百年民居“第一移”


平移距离:100米



平移前的沈宅


沈宅,一幢始建于1860年,


157年历的大宅院。 它位于上海的老城厢


——花衣街116号,外滩万国建筑群落当中,


它的主人沈义生是晚清


“朱、王、沈、郁”四大沙船巨商之一。



沈宅具有浓郁的江南民居特色,


从现今留存下来的红砖拱券 、


砖作仪门、镂雕精细的翼状木饰,


细致精美之处仍能让人感受到


当年那个盛极一时的沈家大宅的风采。



见证了上海民族商业的百年变迁的沈宅,


可能是150年前上海外滩的


房子的唯一一个记忆节点了。



老宅所在位置,


正好位于“绿城黄浦湾”园区红线边界。


如果原址修复必然会突破用地红线,


涉及规划调整,困难重重,


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百年建筑,


绿城对这座宅院进行了整体平移。



平移后的效果图(二排白墙建筑)


平移工程共耗时一个月,


先将老宅旋转90°, 再平移百米。


平移后的沈宅将修缮保护并


永久留存在黄浦湾住区之内。


虽然魔都平移建筑不少, 但年逾古稀的


“民间老宅”平移,在上海还是首例。


12


2017年-玉佛禅寺


百年古刹的5年修缮之路


平移距离:30米



拥有百年历史的玉佛寺,


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外滩。


很多市民初一、十五必到玉佛寺烧香祈福,


比我们上班打卡还要准时。


这座百年古刹也将被平移,


不过这次不是因为外部规划,


而是内部安全原因。



寺院始创于1882年,


现存建筑是寺院从江湾迁到


安远路后建成的 (1928年左右)。


因为建筑年代久远,玉佛寺一度存在


建筑结构安全和消防安全等多重隐患。


为了消除这些隐患, 古刹于


2014年开始了预计长达5年的修缮工程。


根据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,


玉佛寺保留了天王殿、大雄宝殿两座建筑,


另外还增设了观音殿。


为了腾出更多的公众活动空间,


室内的寺内的大雄宝殿


将借助现代科技向北平移30米。


效果图


虽然2014年就提出平移,


但大雄宝殿的平移工程今年才会启动,


平移后的玉佛寺殿前广场面积将增加近一倍,


原本约495㎡扩大到了995㎡。


而在建筑平移期间,寺院仍对外开放,


正常宗教活动也不会停止。


来源:上海市文旅局、流行上海、上海社区发布等。


推荐资讯
拨打电话